诀别“潜规则”,慈善才健康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8-08 00:00
- 发布时间:2011-08-08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做慈善也有“潜规则”?这真让人大跌眼镜!但凡“潜规则”出现的地方,都不会是什么善事儿。通常情况下,它就是一种互利当事双方或多方但损害第三方或公众利益的私下交易。
有人或单位捐赠了款物,慈善机构理应为之开具发票以及相关的凭证。慈善机构凭什么向捐赠单位伸手要钱,又何以能成为普遍通行的“潜规则”呢?笔者推断这或许与慈善事业中的“提成”制度有关。按照有关规定,慈善机构可以从捐款中提取不超过10%的款项作为工作经费,因为慈善事业的运作需要雇佣人员、提供服务。如果是捐款,工作经费的提取当然非常方便;但如果是物资,就无法从中提取经费。于是,慈善机构就向捐赠者提出另捐现金的要求。
应该说,这样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并不是每一笔捐赠都要提取工作经费。如果确实缺少工作经费,慈善机构可以与捐赠物资的个人或单位协商,但绝不能把发票作为附加条件,不然就有“逼捐”之嫌。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无奈,只要捐出了款项,慈善机构都应该将这笔捐款公之于众,而不能使之成为“潜捐款”。
公益慈善被称作“玻璃瓶里的事业”,它的运作当然应该是透明而且光明正大的。为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除制定了《公益事业捐赠法》,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很多规范性的文件,这些“明规则”足以指导我国的公益慈善活动,怎么还会有“潜规则”呢?关键就在于“不透明”。就拿这起“捐赠门”来说,如果整个运作的过程都是透明的,尚德公司捐赠的那些产品就不可能被中途转卖,另捐现金买发票的“潜规则”也就无处遁形。
近年,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生了很多“事故”。纵观所有的事故,无不与暗箱操作相关。只有透明度才能杜绝“潜规则”,也只有透明度才能重新获得公信力,才能使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电话:(86)17717570727
E-mail:zxb@sacf.org.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552号5幢5楼/6楼
- 扫一扫,关注我们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Shanghai Angel Charity Foundation
www.sacf.org.cn
备案序号:沪ICP备17029565号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