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安济新闻
安济新闻
安济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慈善文化建设不可缺失

慈善文化建设不可缺失

2011-09-19 00:00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9-19 00:00
  • 发布时间:2011-09-19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慈善文化建设不可缺失

【概要描述】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9-19 00:00
  • 访问量:
详情

  被动慈善根基不稳

  有学者指出,透明是现代慈善之魂。现代慈善事业早已突破了传统慈善个人对个人的直接捐助和熟人间互助的模式,需要专业慈善组织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而“二美”的非常规性富有加深了人们对“中间人”的不信任。

  在某慈善机构工作多年的李顾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已在工作中感受到“二美”事件带来的影响。他认为,究其原因,中国红十字会等机构在业务监管方面是存在瑕疵的,如果监管更规范一些,这类问题是不会出现的。

  必须指出的是,被媒体曝光的问题即使属实也只是局部问题,为何波及面如此之广呢?李顾问表示,国家级慈善机构的“示范”作用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严重损害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慈善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做得还不够,人们的慈善意识并不强。不可忽视的是,一些人以“二美”事件为借口,“体面”地与慈善保持距离,给自己不行善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事实上,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人民群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互助精神不断高扬,社会的凝聚力持续增强。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对慈善不热爱的人迫于面子,被动地参与进来,而实际上他们对慈善并不坚定。

  时事评论员李诺言向记者感叹道:“许多人对慈善本就处于半相信、半不信的状态,‘二美’的出现更直接打破了慈善在他们内心的最后一点善意。”

  实际上,除了与慈善相关的问题,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满情绪也借机找到了发泄对象。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日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谈到“二美”现象时表示,“二美”有着与自身年龄不相称的财富,多数人恨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权钱交易等猫腻,而这些猫腻实质上损害了每一个人的利益。

  努力建设好慈善文化

  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着发展慈善事业的紧迫性和建设慈善文化的滞后性之间的现实矛盾。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因而迫切需要有力的慈善文化作为支撑。

  我们并不缺少慈善传统,但慈善文化建设刚刚起步,我们在慈善文化认知方面还有许多误区。比如,政府认为自己不但要管理慈善,而且要亲自做慈善;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慈善是政府的事、是有钱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同时,慈善行业还要面对一个颇为无奈却被多数人所接受的错误观念——慈善机构是没有成本投入的。误区容易导致误解,而误解的加深将严重影响慈善文化建设。因此,投入资金和人力,认真研究慈善文化,积极传播慈善文化,责无旁贷。

  对于如何建设好慈善文化,要把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之中,要把慈善文化建设与基层社区广泛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推动教育、卫生、环保、养老、助残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与增加社会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紧密结合。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慈善文化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

  “中国慈善文化与美国慈善文化本质不同,美国的慈善文化主要是从宗教文化延伸、推演出来的,中国慈善文化的本质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但两者仍可以相互借鉴。”李顾问表示。

  相关数据表明,美国慈善捐款的主要来源是个人,个人捐款数额占到全部慈善捐款的75%以上,而公司捐款仅占5%左右。中国个人慈善捐款数额一般占慈善捐款总额的20%,公司、团体捐款是中国慈善捐款的主体。慈善捐款结构差别巨大的背后,是中美两国不同的捐款文化。在美国社会,慈善被视为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美国的理财学中就提倡父母在教孩子理财时,告诉他们要在积蓄中拿出一部分钱进行慈善捐款。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施善行乐,但这种慈善文化多体现在个人行为上。过去做善事是有钱人在积德,现在捐款是富人在回馈社会,似乎与一般人的关系不大。虽然我们也有靠收破烂为生、每天仅有二三十元收入的拾荒老人为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捐出3万多元的感人事例,但毕竟没有上升到全民文化的层面。

  现代慈善是一种纯粹的爱心付出,在继续发扬“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需将国外一些有关慈善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我国慈善文化中,构建起一种古今贯通、中外汇聚的具有社会感染力和引导力的慈善文化价值观。

  “挽回信任”不是口号,而是扎实的行动。而对于全社会,增强慈善意识、加强慈善文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慈善文化的美好图景,需要慈善从业者、社会管理者、捐助者和受助者以及每一位社会成员来共同绘就。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电话:(86)17717570727
E-mail:zxb@sacf.org.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552号5幢5楼/6楼

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 扫一扫,关注我们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Shanghai Angel Charity Foundation
www.sacf.org.cn
备案序号:沪ICP备17029565号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