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安济新闻
安济新闻
安济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让慈善“专业化”

让慈善“专业化”

2011-03-07 00:00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3-07 00:00
  • 发布时间:2011-03-07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让慈善“专业化”

【概要描述】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3-07 00:00
  • 访问量:
详情
中国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要进一步对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进行规范,积极引导推动慈善的公开、透明。窦玉沛主要谈到了三点,一是完善立法;二是弘扬慈善的理念;第三是培育发展慈善组织。

  这三个宏观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三方面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方向,慈善事业发需要借助这些制度框架,不过,慈善公益事业显示出来的民间、组织、个体的蓬勃势头已经“不可逆”,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涌动常带给人们无限的感动与欣慰。比如,2008年提交的《国家慈善法》至今未出台,而地方却展开了很多立法尝试,2009年底,广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规定》,2010年5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接着,湖南向地方人大提交了《慈善募捐条例》草案,深圳在酝酿《非营利组织法》。这些立法均是倾向于支持民间的慈善公益事业的。更有,2010年上海出现了15000平方米的社会创新孵化园,用来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再如,民间个人常会带给慈善公益事业一些高潮,这既包括2010年曹德旺父子捐给中国扶贫基金会2亿人民币,也包括退休老人胡明参与的月月捐行动。

  可见,目前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政府管理部门正处于一种立法与规制的探索期,而民间处于一种蓬勃发展与勇于创新的爆发期。无疑,慈善已经回归民间,而现代慈善亦更多地被界定为民间慈善。但是,民间慈善组织还面临巨大挑战,这种挑战可能首先不是来自于资金方面,而是人才及可持续发展。根据2010年12月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机构比较弱小,受访的公益机构中,近半数机构的全职人员在3人以下。新生机构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而工作强度大,软硬性(内部气氛、薪酬待遇)支持弱,阻碍了优秀人才的流入。公益人才流失严重,令八成人才离开公益事业,原因是待遇低。

  只有突破人才的瓶颈才能实现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民间公益组织从组织专业化方面加以努力,比如企业文化、人才培训、提高待遇,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比如目前很多组织发展型岗位不足)等等。组织完善之后,它们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才可能呈现出一种较为专业的形态。并且,一个完善的组织自然会注重自身的公开、透明以及公信力,并且也有能力去不断构建自己的公信力。本质上说,这种路径是将慈善公益事业作为一种职业去发展的,这突破了原来中国传统社会仅将慈善归为一种“善心、道德”的范畴。中国社会历来缺乏“契约”意识,重“形而上”(价值)而轻“形而下”(制度),但是,慈善公益组织们手中握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捐助,这其中其实也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如果仅凭爱心或者道德去行事,给自己留有巨大的弹性空间,那么这个组织注定是不会有太大公信力的,因为,有爱心的人们,人人也都有一颗问责之心。只有完善组织制度、透明化操作、财务公开,才会建立公信力。目前已有NGO把自己的财务向社会公开。

  扩而远之,只有每个不同的慈善公益组织(草根NGO、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民政部门注册的社团等)不断改进自己的组织,才能汇聚一种具有魅力的慈善公益职业环境与文化,扩大社会认知,进一步吸引人才流入。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公益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与价值,假如行业氛围健康发展,那么从业人员是可以享受到比其他行业更大的快感的,比如做善事的快感与助人为乐的精神享受。

  慈善的公开、透明以及提高公信力,不仅需要发展的热情和干劲,更需要专业化的思维与运行,这是民间慈善组织需要意识到并努力的。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电话:(86)17717570727
E-mail:zxb@sacf.org.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552号5幢5楼/6楼

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 扫一扫,关注我们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Shanghai Angel Charity Foundation
www.sacf.org.cn
备案序号:沪ICP备17029565号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