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心 不必拷问动机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1-24 00:00
- 发布时间:2011-01-24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但每每读之,都会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并引发我对慈善的最新思考,所以在此再讲述一遍。
那是2007年初的一天。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
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女孩来到了庄园入口处,小女孩手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安东尼说。“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安东尼说。
“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来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的孩子们举行慈善活动,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但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她的话使安东尼愣住了。“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道是该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之时,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说话的是一位老者,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并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安东尼接过请柬,打开一看,忙向老者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标语也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这个细节,因为美国各大媒体的报道而广为人知。这个故事,也成为“慈善的不是钱,是心”的最好诠释。
读完这个故事后,假如有好事者质问:这个小女孩或者这个老妇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参加晚宴,不会是有什么别的目的吧?比如想凑热闹、想引起关注、想认识名人?
这样的质问,想必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很苍白,没有意义,觉得是侮辱了小女孩纯洁的心灵。
但如果故事的主角不是小女孩,而是一个大男人,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钱款来表达爱心,亲爱的读者,那你们是不是会认定,这个人一定有其他目的,或者不正常之处?
同样的境况、同样的钱款、同样的行为,因为角色不同,会让人对其背后的捐款动机进行不同的判断。为什么呢?我认为,不是捐款者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的判断有问题。
作为社会人,我们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观点和立场都将受社会舆论及风俗习惯的影响。所以,对于不同人的慈善行为,我们会习惯性地去寻找其背后的动机,并给其贴上自认为的标签。
比如对陈光标的“裸捐”,有些人习惯性的看法是,他是不是在作秀?是不是为了谋取其他利益?同样,对于其他企业家的慈善,我们也会质疑其是不是在搞“宣传推销”,或在“赎罪”。
这样的质疑,来自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动机论和对社会的怀疑。在上文中,与其说是大家对小女孩的信任,不如说是对未经社会污染的心灵的信任。
如果我们承认慈善本就来自心灵,那么用动机论去拷问慈善,就会导致任何慈善的不可能,也会导致讨论问题的不可能。
要论动机,任何慈善,都会有一定的目的。这些目的包括得到心灵的安慰、获得社会尊重和好的评价、优越感的满足,以及其他荣誉等。个人是这样,企业及其他组织也同样如此。
人的动机不但他人难知晓,有时自己都未必清晰。当我们质疑一些捐赠是“工于心计”时,其实是在做一种没有明显根据的动机揣测。这样的揣测不仅无法明理义,而且扼杀了慈善本身。所以,要善待行善者,不必拷问其动机。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电话:(86)17717570727
E-mail:zxb@sacf.org.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552号5幢5楼/6楼
- 扫一扫,关注我们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Shanghai Angel Charity Foundation
www.sacf.org.cn
备案序号:沪ICP备17029565号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