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下的监督为慈善输养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08-09 00:00
- 发布时间:2010-08-09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乏爱心。也正是因为有着13亿人爱心的丰厚土壤,我们在任何一次灾难面前都无所畏惧。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的爱心井喷更是书写了中国慈善业新的篇章。然而,08年的爱心新高度是有着近10万生命的奠基才造就的——这样的代价何其惨烈。
从南方冰灾到汶川地震,从西南大旱到多地暴雨山洪,无数次的灾难被强大的媒体化为感人的报道直达亿万百姓眼前,也掀起了一次次的爱心潮涌。只是,每一次大规模捐款捐物活动结束后,由于善款使用的云遮雾罩去向成迷,“我再也不会捐一分钱”的声音一次次响起,让我们不禁为本就孱弱的慈善幼苗捏一把汗,偶然枉用善款的毁鱼之举也许只是小害,但层出不穷的慈善丑闻却是扼杀爱心幼苗的竭泽大患。长此以往,爱心何以为继?
“我不想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就想知道钱是怎么没的”——这几乎是所有爱心群众的心声。而只有透明监督和公开,才能让群众的心声变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明确提到,党员领导干部不准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显失公平。这一点的实现同样需要监督和公开。
恻隐之心下的偶发善举注定无法成为慈善事业壮大的恒久动力,只有培育出理智、反复、长期的慈善理念,让慈善变成常态之举,我们的慈善之树才能结出与人口规模相当的漂亮果实。这一点的实现更需要监督和公开。
河南荥阳曾将每一笔善款的用途都在电视上给予公报,并有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现场监督。这一做法或许能成为我们的借鉴。让纪检审计等部门对善款的监督成为常态,让各募捐部门和机构定期公布款项使用情况成为制度,让人们能够清楚看到每一分善款的“路线图”,惟其如此,人们在掏出钱物奉献爱心时才不会心存疑虑,才不会在献爱心后心生悔意。如此,我们才能拥有肥沃的慈善土壤,培育出健康的慈善理念和慈善文化。(来源:中华慈善在线)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电话:(86)17717570727
E-mail:zxb@sacf.org.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552号5幢5楼/6楼
- 扫一扫,关注我们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Shanghai Angel Charity Foundation
www.sacf.org.cn
备案序号:沪ICP备17029565号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