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安济新闻
安济新闻
安济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索捐”击中当下慈善文化的软肋

“索捐”击中当下慈善文化的软肋

2010-04-12 00:00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04-12 00:00
  • 发布时间:2010-04-12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索捐”击中当下慈善文化的软肋

【概要描述】

  • 分类:相关慈善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04-12 00:00
  • 访问量:
详情
         2007年以来,媒体上屡屡出现对于索捐现象的报道,使得索捐现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更为仔细的观察可知,所谓的“索捐”似乎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常态。君不见,“索捐”不仅有来自个人的,也有来自政府的,如下发红头文件规定数额的硬性派捐。可以想象,当善举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无奈、麻烦,甚至是后悔和恐惧的时候,谁又会加入慈善行列?慈善的源头岂不枯竭?网友呼吁1200万大奖得主捐钱救人之所以遭到质疑,就与“索捐”正在成为一种发人深省现象有关。

        客观地说,“索捐”现象拷问的是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救济体系,是个体遭到制度性无援后的无奈选择。因此,对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不多余。笔者以为,索捐现象的形成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文化因素,还有法律因素等。如果任由索捐现象蔓延,会把慈善异化为一种针对富人的强迫性道德义务,使一部分人容易滋生“吃大户”的非理性心态,会催生一种心安理得的自足:我穷他富,他就是应该资助我。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让不少人认为索捐行为具有“合法性”,更有可能使索捐现象成为常态。不过,“索捐”行为所引发的示范效应是恶性的,容易导致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

       为了达成慈善的目的,可以是迫于无奈的“慷慨解囊”,而不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的无偿援助。正是这种心理,给索捐者提供了一种文化资源的支撑,使他们认为索捐是自己的一种权利,是一种光明正大的行为,至少在道德良心上是说得过去的。

      必须明确,“索捐”现象在我国的频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而我们面对的尴尬是,一方面是人们对捐助者有着过高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却是捐助者无力面对无底洞一样的索捐。笔者以为,应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基础的社会募捐法,消除立法盲点,规范社会募捐行为,用法律保护好人们的一片爱心。(来源:中华慈善在线)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电话:(86)17717570727
E-mail:zxb@sacf.org.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552号5幢5楼/6楼

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 扫一扫,关注我们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安济医疗救助基金会
Shanghai Angel Charity Foundation
www.sacf.org.cn
备案序号:沪ICP备17029565号
技术支持:新网